微博秀UID
杨肸子

什么是克山病一代骚雅词宗,一生羁旅江湖 “南宋第一全才”姜夔:-沐桑邑

一代骚雅词宗,一生羁旅江湖 “南宋第一全才”姜夔:-沐桑邑

公元1154年,距离宋高宗赵构迁都杭州已过去25年,金人还在图谋南下一举歼灭宋室。
这一年,年逾古稀的李清照已是风烛草露。14岁的辛弃疾正在沦陷区参加乡举,一心想着反金复宋。27岁的杨万里刚刚进士及第,满心的爱国情绪亟待迸发。29岁的陆游得罪了秦桧,做梦都想拿起宝剑上战场,击杀金狗,复辟疆土。
此时古倩敏,有一个人在江西鄱阳静悄悄地出生了。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他往后竟能成为与辛稼轩分鼎南宋词坛的一代词宗。
他清高又清雅,诗词、书法、曲乐无所不精仙乐雄胶囊,堪称“南宋第一文艺才子”。
他,就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在一个秋风飘零、残阳如血的黄昏,据推测,那应该是公元1168年考死1,古道上,清俊的少年望着眼前这略有些凄清的景象,满眼风埃。
身旁的老仆背着行囊,低声轻唤:“小官人,天色要暗了,找间客栈吧。”
少年回头,眼神里的悲伤还没有褪干净。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艰难。
母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豪勇七蛟龙,父亲又于不久前病逝在汉阳任上,他失去了慈父的照顾和庇护,只能随老仆一同去投靠早已出嫁汉川的胞姐。
好像一刹那长大,他开始慢慢明白了生命中的不公和多舛。
此后好些年,虽然寄人篱下,但是胞姐对他的关爱并不少,可以称得上是无微不至了。
在胞姐身边的这些年是姜夔少年时期较为美好的时光,这些都被写在他后来的词作《探春慢》中:“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

说来,姜家也并非是籍籍无名之辈。
姜夔的父亲姜噩,是唐代名相姜公辅十二世裔孙霸狮狂爱,他们家的家谱假如再往前追溯,可以追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
当然,世家大族即有破败的一天,更何况这远得不能再远的谱系。
况且,即便祖上出将入相,声名显赫,又如何呢?于这现实,好似无多大用处啊。
姜噩本人在绍兴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中了进士,三年后出任汉阳知县。虽然官微位卑,但还算得上是书香门第马宁宁微博,殷实富足。
然而,自姜父去世后,少年姜夔就知道,这一生,得靠自己。
于是,在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他第一次回乡,回去鄱阳参加乡试,期望考中举人,继而再中进士,然后一步步跻身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现实总喜欢甩人耳光。
落第之后的姜夔,回到了姐姐的家中。虽说满心沮丧,但并未丧失努力上进、追求功名的热情。
平日里,除了继续读书便是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
偶有闲暇,天还未亮便起床,独自去附近山中的古寺寻访探幽。
山间密林重叠,烟岚飘摇,姜夔站在古寺陈旧的屋檐之下,鼻间弥漫着寺内佛香和豆油混合的奇异气味,檐下正传来风弄铁马的零落敲击之声,一声一声地,宛如敲打在他心头。
他向外走去,翘首望向古寺的屋脊,在晨曦的拂扫之下,岚雾尽散,深远雄浑的出檐如鹏展翼,随着日升,原本暗淡一片的屋瓦泛映出一片金灿之光。
姜夔被这磅礴沉稳的自然光照给震撼了。内心随意涌现出一股浓烈的热血,自己当如这屋瓦,即便此刻黯淡高振宗,但总有金亮发光之日。
没过多久,22岁的姜夔就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决定离开汉阳,离开疼爱自己的姐姐,离开年少结交的友人,南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一个人孤身漂泊,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清贫地在漂泊,姜夔当时窘迫的境况可想而知。
但这些,他都能克服。
自汉阳顺流东去,追随着古迹,游历江淮一带,因为他清楚,没有比这更能增加自身的见闻与阅历了。
他去扬州凭吊“北宋歌王”柳永的遗迹,心情感慨万端,这一年是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
16年前,这里是金主完颜亮南侵的战场,尽管金人兵败于瓜州,但这几十年来扬州城内依然是寒水自碧、满目萧条。
于是,他自行谱曲《扬州慢》,写出了清刚绵邈的千古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他绝不是王国维口中“有格而无情”之人,他的作品也绝非华辞堆砌的靡靡之作,他的格调不仅高远深厚,更蕴含着缱绻黍离之情、家国沦陷之悲。
南宋时,合肥是江淮一带的交通枢纽,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扬州不过两百多里。
繁华鼎沸,人文荟萃,姜夔自然不会错过这里。
宋朝女性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同样可以享受灯火通明、笙歌不停的夜生活。
《东京梦华录》中有说,汴梁的潘楼东街巷,“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北宋的都城如此,南宋的城市应该也是差不离的。
这一夜,合肥赤阑桥边,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宛如初荷般清新娇嫩的女子。她端坐亭台楼榭中,纤纤玉指拨弄出铮铮妙音。
此时,明月如钩,高高悬在柳梢头,恬静地释放着清辉。
他大概也没料到米虫重奏曲,月光下这一眼凝视,竟成了往后一生的牵绊。

此后二十多年间,姜夔写了将近二十首怀念她的词,这些词章在他全部词作中约达到四分之一的篇幅。
孤寂一人时,他用梅花抒写思念,于是填了《一萼红》: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泛舟金陵秦淮河上,又忍不住想起了故人,一首《杏花天影》就此写就: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与友人载酒春游之时,又触发了对故去心上人的想念,起笔填词《琵琶仙》: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韦贝贝。
年岁渐老,鬓发渐白,那些昔日的相思与深情非但没有消散,反而越加深沉,名词《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就此诞生: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八百年来,世人都道姜夔以清新刚健之笔unnies,写出刻骨的相思。可这相思的背后,更是暗藏了时光不复来、人生盘桓又曲折的无奈和悲怆。

姜夔对仕途是有一定执念的,他曾先后四次回鄱阳故里参加乡试,因为他很清楚,想要为这靡败的时局做点什么,必先要考得功名。
可是人生如逆旅,偏偏终生未曾入仕。
经年漂泊,时光蹉跎,在感叹身世飘零、怀念昔日恋情之外,他亦发出过激昂的爱国之音。
然而面对国破家亡、朝廷苟且腐败、朝臣穷奢极欲这些现实的局面,姜夔的心越来越痛,他依然未曾忘记当年在汉阳许下的豪迈壮志,此刻除了不满、伤感、悲叹,竟然毫无他法。

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心绪低沉,别无他法,只能在与良师益友的交往中获得心理的安慰。
这些朋友中有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萧德藻、钱良臣、吴潜……
范成大与姜夔是忘年之交,两人有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
其中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便是姜夔应范成大之邀而作,寄托着绵绵无尽的家国之思: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杨万里最喜欢吟诵他的《姑苏怀古》: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后来,与辛弃疾相识,更是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曾用三首词对话辛弃疾,《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中借用古人古事赞颂稼轩,并盼望南师北伐、平定中原: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文涛拍案,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两人的和词对话很有惺惺相惜之感,尽管后人在评价他们的作品时,说“白石脱胎于稼轩,变雄健为轻刚,变驰骤为疏宕”,但经历不同,两人的气质也截然不同,稼轩的词豪迈不羁,姜夔却在豪放之余更添韶雅清刚。
只是,多年浪迹天涯,客旅他乡,体会过太多现实中的困窘和悲凉,心中热情早不复少年般浩然激昂。
在与辛弃疾的和词中,隐隐也流露过厌倦世俗、归隐山林的消极态度。
厌倦这世道,却不妨碍他潜心向学、昼夜苦读。
这一日,于简陋的书房中,写完一阙湖天空阔、日暮天寒之词后,他便走向屋外,随着一分一寸斜移的日光,顺着山路,攀向山林,瞑目静听,万籁俱静,他听到自己的心依旧翻腾,他感到自己的思潮仍然涌动。
于是,在公元1197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姜夔决定再与命运做一番抗争,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精心写就的《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论列古今乐制问题,论述宫廷音乐诸多不谐之处。杰里韦斯特

他渴望通过恢复“雅乐”来改变朝廷萎靡腐败的风气,进而能够影响整个孱弱的社会风气,使之焕然一新。
可是,他的满心爱国思绪,并未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满腹音乐才华,无用武之地。
流传至今的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谱,已成为仅见的宋代词调曲谱,是世人研究宋代曲乐的珍贵资料。

他的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其诗、文、词、书法、音律,无一不通宦海风流。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
用笔精到 典雅俊润 清新脱俗 娟丽精美
他自号白石道人,他的《白石词》没有丝毫谄媚的世俗味,他将雅词凝练到了极致。
他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都可类比苏东坡,也唯有他将东坡个性化的创作方法还原成一些具体法度。
《宋词通论》称他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师”。
《褒碧斋词话》誉他为“如盛唐之有李杜”。
《词林纪事》中赞他“词中有白石,犹文中之有昌黎”。
《七家词选》更是将他列入“词中之圣”。
他开创了清刚幽劲的词风,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于豪放、婉约之外,另树“清空骚雅”的词派。
他用高远的意境、幽隐的淳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文化发展到极致的艺术时代。
…………
公元1221年,姜夔逝于杭州,贫不能殡,靠吴潜等友人捐资,才勉强埋骨于钱塘门外的西马塍。
白石墓至清代尚存,如今的马塍路,南起天目山路什么是克山病,北至文二路,车流如织,熙来攘往,早已不是南宋时那个锦云绣雾、恍如花海的东西马塍,白石墓也无迹可寻。
文| 沐桑邑

往期回顾:
嫌疑人w的梦境
浅读王维之诗 体悟盛唐之音
唐朝妹纸示范化妆技艺,引领仕女时尚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杨肸子《什么是克山病一代骚雅词宗,一生羁旅江湖 “南宋第一全才”姜夔:-沐桑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