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秀UID
杨肸子

为难的反义词一个村庄里的世界-梁漱溟乡建中心

一个村庄里的世界-梁漱溟乡建中心

《林村的故事》封面

(黄树民)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上个月我们读书会分享的读书心得笔记,上月我们所读的著作是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时间过得真快,如白驹过隙,一点一点悄悄在指尖滑落。转眼间又过去一个半月了,这期间小伙伴们又读了黄树民《林村的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1949年后的林村和林村的人的民族志著作,也是一本人类学中国研究的重要著作。全书以福建厦门农村党支部书记叶文德富于戏剧性的生命史为主轴,展现铺陈出一幅贯穿时空背景的社会文化变迁图像。作者黄树民长期在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在本书中,他想要揭示的是,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的情形下,一种全国性文化抬头,传统上小型、半自治而独立的农村社区,逐渐被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大众文化所取代,然而,某些传统的信仰与习俗仍得以延续。
我们乡建中心读书小组,个个都很勤奋,也都很有独立思想和见解,我们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去解读书中那些人、事、物和景,希望把更好更积极的一面全面呈现给大家,以飨读者,以悦知己。
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
林村的故事虽然是人类学家的著作,写得却有些像真实的小说。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王茂亮。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看到一个村里能人的生活史,能够看到一个村庄、一个国家所经历的成长、动荡和转型的清晰画卷特别是在解放1949年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个时代的缩影。本文之所以用“一村庄里的世界”为题,因为一个村庄也就是一个微小的世界缩影。林村的故事,还远不止这些!

?
刘良同学写道:
与《以自由看待发展》的阅读经过正好相反,《林村的故事》几乎像一本小说一样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于1949-1979年这三十年来最基层的乡村的变化,可以从中窥一斑而见全豹。书中将土改、四清、阶级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计划生育等宏大叙事,与一个村庄中的芸芸众生直接联系了起来,特别是书中的主人公叶书记,个人命运直接受这些宏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更突显了社会结构之于个人、之于家庭的影响。
本书如其副标题“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借用一个普通但有略有特色的“林村”,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一件件真实发生的事件摸乳募捐,解剖了在“中国农村变革”大背景下,这些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身处其中的人又是如何的选择?推动?受损?受益?是历史的一部分,或者被历史所抛弃。而村作为一个最基层、最实在的共同体单位,在承载了这一波波主动或被动的变革的时候,又是如何的应对、化解或接纳?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最好的安排或最合理的营生。
本书主题是黄树民采用口述史的方法完成,以林村的叶书记为主线,同时也辅以其他人的口述作为补充,从多个角度呈现了林村三四十年来发生的种种变化;而口述史的叙述,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叙事的真实性,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带入感和共鸣,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
汪维行讲到:
一个人—乡村能人
这本也可以看做是叶书记一段时间的自我传记,叶书记是和共和国一起长大和成长的。所以发生在叶书记30多年身上的事也是许多乡间民众的共同经验。而这种经验和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肯定有很多的不同地方。叶文德在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书记,而只是村庄的里的一个小人物,是父亲入赘到这个姓林的村庄的。通过描述叶文德家庭历史的变迁可以看到传统的农村家庭在当时一种变化。而叶文德的一生发生的事:跳出农门学习、参加工作和四清队、结婚生子以及在村里任干部等等很多事情,可以看到家庭或个人的所有事情都受传统、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别出心裁造句。和妻子结婚需要突破两个派系村庄的之间的斗争,同样也正是因为中国的“四清”运动才给叶文德奠定了从政的基础,正式因为四清期间接下的人脉关系才让叶文德在后期从政的时候能够比一般的农民强。后期叶也因为是村干部才能在改革的时候承包企业和工厂。能够比一般人都先发展起来。所以叶个人的人生发展是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的。在国家的很多政治运动甚至是改革政策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一个村
村庄的历史可以追溯上百甚至上千年。外来的力量要进入村庄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把触角伸到村庄的层面。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解放之前,林村包括周边的村庄在处理村庄的事物时都是宗族在起主要作用,村里的做工的以及外来人员、林氏家族等构成了村庄主要的几方力量。在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村庄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不再是以宗族势力为主了。共产党人员在村庄开始进行催化:斗地主、分田地,通过暴力的形式把村庄里土地财产平分给每一个人,经济基础改变了从而村庄的治理以及管理也开始变化,在村庄管理的体系中原来的宗族族长、部落化势力开始衰退,那些翻了身的长工以及参加过革命、战争的人开始出现涌现出来。林村里原本没有地位的吴家兄弟就因此而成为村庄的“当权者”。他们开始借着权力来整治报复村里原来欺压他们的人。他们因为共产党闹革命的政治运动起来,同样也因政治运动下落。在后来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其他村庄势力打到了阿路加。村庄的势力就这样在一场场的政治运动中不断的变化。有时候他斗你,有时候你斗他。村庄的不同势力借助着政治运动来激化村里的各派系的矛盾。因为叶文德在村里的既不属于林家也不属于吴家的势力的缘由反而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叶文德之前四清和外出学习的人脉关系,叶文德便成了村里的主要人物。一直到后来的农业公社、土地改革等时期村庄的各种力量逗都还在借助外界发生的事情来进行派系之间的“斗争”。只是有时候这种斗争隐藏的深。
除了村庄各个不同力量的“较量”之外,村民还面临着村庄传统和政府推动的新生活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村里推行计划生育以及对待举办传统庙会的事情上来看。在推行计划生育的时候传统上总是要多生儿子,而我们政策上只要一家只生一个。这对于农民里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无论是躲或是逃都要避免结扎。甚至是躲到外地去生。而代表新势力的叶书记则是想尽办法来落实只生一个的政策。对于举办庙会的事情也是反对的尽管自己的父亲非常的投入和积极。叶书记一方面因为自己信仰共产党,不迷信,另一方面又看到自己的父亲这么热衷于庙会,碍于亲情的面子又不好直接来干预拒绝。这种矛盾反应的就是村庄传统和政策推动的不迷信之间的张力。尽管共产党尽力在村推动破除迷信,即使是叶书记在盖房子的时候还依旧很讲究风水和方位。
一个国家
在本书中其实有很少的视角来写国家或是政府为什么要推动这些政治运动。而只是把国家作为一个政治运动的发起者来看待甚至对这些政治运动是有些批评辩证看待的。这些政治运动利用欺骗、暴力等手法来达到全国统一的推行某些政策。当然在这大一统的政策推行中,对乡村的影响有好有坏。坏的包括村庄传统的破坏、乡村政治运动的人身打击;同样好的就包括基础教育兴起、扫除文盲运动、妇女解放等方面。如果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以及更大的宏观背景,我想应该就能够了解为什么在农村有这样的政策和运动。它所带给农村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村民或是叶书记角度能够看到的。
郭巍同学写道:
林村的故事以叶书记的人生轨迹为脉络,描述出林村在国家大政策变化的影响下,村子所经历的不同治理模式,和在政策影响下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学历史我总是觉得很枯燥,看过的内容过眼就忘了,林村的故事是民族志著作,却让我对建国以来的那段历史有了很深的感悟,阶级斗争、土改运动、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我原来觉得很空洞的事件在融入了被他影响的农民真实生活后,丰满的会让我感同身受。在谈到阶级斗争的时候,叶书记说道,“社会不能建立在相互仇恨的基础上,而强调阶级差异却正好鼓励大家相互仇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受到深深的震动,每次读到文化大革命对于人的迫害的时候也都总是有这种感觉,震惊于时代和生活何以会呈现如此扭曲的形态。
林村的故事在田野调查方法上我们有一些需要学习的,首先肯定需要制定调查方案,准备调查问题,在访谈的实施过程中采访对象会有不同的反映形式,像叶书记在跟黄教授熟悉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叶书记是很能说的人,抛出问题后他有大量的语言来回应,还会不时的偏离原来讨论的话题,就需要在合适的时机打断并把话题引导回来方琼老公,书中黄教授就多次这样操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并不善言谈,发言很少,需要采访者准备充足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追问来发掘出想要的内容。在对关键人物的采访后,对周边人群的侧面访问来检验真实性和填充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文中黄教授有写,叶书记关于四清运动的个人经历之前两个人是完全没有谈到的,黄教授是在叶书记跟别人闲谈的时候发现这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并开始对叶书记进行访谈球王养成器,所以侧面的访谈有事往往能有很多重要的收获。
书中有一个情节我感触很深,黄教授了解到叶书记不愿意参加寺庙活动的愿意是党的信条要他敌视封建活动,黄教授希望转变他的想法于是跟叶书记讨论分析,庙会当天所表演的被认为封建的戏其实是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这种内容本身并未提倡封建迷信思想,村里的集体活动加强农民和远亲、旧友的联系,实际上的作用在于凝聚全村的力量,黄教授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寺庙活动引导分析,使叶书记走出了思想困境。当然这种做法比较专业,对人的思想转变这种事情也不是一般能做到的,但我想到的其实是梁中心倡导的城乡互助,怎样将城市可尝试的做法和观点引入到农村?我有些朋友在做乡村手工艺旅行,将城市的设计师带到农村去学习传统的手工艺之美,如刺绣、蜡染、编制、陶艺等,设计师和当地师傅一起开发设计一些产品,双方的思想火花能够相互碰撞,产生更有创意的产品。这种良好的变化也是我所希望能够带去农村的。
白亚丽评说到:
《林村故事》,用文学式的写法将一个村庄的民族志完美呈现,是研究性著作,历史各年代中的相关材料十足,又如一部小说,夜深人静读起来脑海里会非常有画面感的呈现着一个村庄鲜活的生活形态,更有与书中人物叶书记就那里发生一切对话的冲动。
大历史的宏观叙事里,往往很难体现出小人物在其中的命运和生存体现,在教科书里,历史是个人学有所成考试的必备素材。但在传统自然村落里,村民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的生产生活如何受到外部环境、体制与制度的冲击,并与之互动极品骷髅,其结果和形态是什么样的,透过这样的研究才能带来真实的呈现。
四清运动、计划生育政策、乡村工业化、乡村选举等等,很多在乡村发展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举措,在林村以叶书记个人为枢纽,在林村鲜活呈现出来。政治运动真实相关指令到群众中是如何在乡村原有的宗族关系、不同力量的角逐下,被运用,甚至被扭曲,在叶书记的访谈和反思中尽现。
李立洲体会到:
我觉得《林村的故事》读起来像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活的一个切片。在这个切片上,历史上各种事件投射在这个村落的颜色和痕迹清晰可辨。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集体制解体、工业化与城市化......然而因为从林村这个角度切下去,每个事件又具有了林村独特的观感和经验,因而与通常的记录并不一致,它们的实际影响和重要性有时甚至和宏观层面上的叙事不成比例,丰富了历史事件的细节,不时出乎读者的意料。 同时,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运动、变迁又最终是作用在乡村与村民的具体生活中,例如叶书记的一生之中。叶文德在本书中成为叙事脉络的主干,从这条主干衍生出去的与不同人物的联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乃至与整个国家的联系,交织成一幅完整的历史体系。从这个脉络体系中,我们才得以超越宏大叙事的空虚感,与微观叙事的片面性,走向对历史与当下的确切体悟。
叶文德有惊人的勇敢,敢于创新和改变,不断推动着林村的进步。改革开放一开始,他就利用自己曾经积累的社会关系带领大家开办工厂积累财富,为村里建立集体的医疗保健系统,协调村中利益冲突,在整个政治生活中保持着一种无私。 然而叶文德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好人”,他在乡村中扮演着一个仁慈的独裁者的角色,在他眼中普通村民是短视、无知且惯于忍耐的。因此,他的许多手段都带有强制和专断的色彩。他曾说到:“农民就像牛一样,一旦他认为事情无法避免而加以接受后,你就可以把开口束得一次比一次紧。他们一开始会抱怨,但后来便会向现实屈服。”这种权力并不是特例,书中写到“一般而言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管辖区内,权力不受节制。如果干部没有良心又不廉明,要滥用权力贪污而不被知道并不是难事”,“说老实话这个镇的18个大队支部书记大部分都贪污腐败,利用公权,将公款盗为己有”。 可以说,林村在这艰难的几十年中能够有叶文德来当领导者是幸运的,叶文德利用自己的能力为村民谋利,却没有用自己的权力来侵害乡村。本书结尾魏捷兹写的评论中说“无论中国经历多少荒谬的政治运动,政治狂热对人性造成多少伤害,造成多少人的自私、冷酷无情和倦怠,但仍有像叶文德般能够思想、反省,为着再创生机而努力的个人(无论为的是个人还是集体)。”——这样的评论是很中肯的,这本以叶文德为主线的书最终展现了清晰的理智与可贵的人性。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理智和人性在那段历史中的作用有限,叶文德的特例并没有消解从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们,特别是农村的人们被强加的苦难。同时,也无法许诺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教导下的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pullip,无法抵消同样由此带来的不受制约的权力的侵害,更何况前者还在不断瓦解。
这次的读书会分享,最惊讶是利霞同学的心得体会,她真是深有体会的看完了整本书,同时结合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对乡村建设、农村发展未来前景的憧憬和向往,语言平易近人,不管是在著作内容整体的体会把握还是对文章结构形式的具体分析上,她都真情实感流露出她自身经历的特殊使命。
闫利霞写道:
断断续续终于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第一次感觉自己与"政治"如此近。可能是生活背景的不同,从小便很漠视这些东西。也突然有种解惑的明朗感,想到曾经在隆化(河北省的一个县)驻点时也曾与村里的老书记聊过很多,但是那个时候不敏感的自己甚至会有很多困惑,始终理解不了这些为官者的思维。看过这本书,也如同自己与"叶书记"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对话一般,虽然有时候不小心便陷进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中,但整个过程还是清晰地成为一个完整的画面。
读完本书第一个印迹较深的感受便是历史科普。通过叶书记的亲身经历和讲述,我们清晰地了解了以前只是在书上听名词的"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这些政治运动带给平民百姓的影响,也以林村为例了解了农村集体制互助组,基本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生产队的形式发展,其从形成到解散的过程不再如之前理解的那么极端,之前听爷爷讲过很多他们那个时候经历的苦难故事,他们遭遇的种种被压迫让我心里很愤愤不平。在新中国成立后那么艰难的时期,甚至还有三年大饥荒之灾,人民对发展的亢奋期待,大跃进式的疯狂让人难以想象。在一个政治深入农民日常生活的年代,是什么动员了他们,想想还是蛮可怕的!对比现在经常拿某些领导恶搞的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可想象,那些网红如果在那个时代这样做估计就可以再现电视剧里被扔鸡蛋菜叶的情景了。而后半部分在描述改革开放后林村的惊人发展和人们的改变时,也便不难理解今天大众的心态。或许只有国难临头,政治才会与百姓才会有那么明显的联系。一个案例淋漓尽致地为我们这些90后科普历史,还真是颇有感触。
对于本书的内容另一个让人深刻的便是叶书记谨小慎微,智慧,有谋略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塑造。不禁感触乡土无论对于政治,文化还是经济都是一块沃土,吕帅希小农村大社会。一个一心想要脱离农村却最后选择回村为官并改变了进城的念头的村干部,用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原则和理想为难的反义词陈佩骐,在政治环境里八面玲珑,在商场里也是颇有魄力和智慧。这样的人在如今的社会里其实是很多见的,而我们去评价这些人时往往多是不屑一顾、不一而足的。中国这样自上而下的治理体制形成有特殊的背景原因,虽然我们习惯诟病于政府加味保和丸,但自上而下政治体制和村民之间伦理约束的互补,使得这个庞大的人口系统正常运转,是不容易的。尤其深刻地记得最后对于他的描述,"拿起麦克风唱着革命歌曲,还有酷似妻子的陪酒小姐",而这样的描述却是尽显了他内心里的柔情。这对于作者第一章里写在前面的那段话给了淋漓尽致的呼应。
而从叶书记主体讲述中也可以尽现林村的发展脉络,一个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城郊的乡村大翻身的历程。从内部优势看,林村有有作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带头发展;从外部看又有很多聚集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政策的不断调整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提升。这大概便是改革开放背景下东南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缩影极品电脑。这与我记忆中生活的北方农村发展是不同的,北方的九十年代有些地方还没有电,林村的现状是有些村庄这辈子能达不到的发展水平,而这样的差异性在今天可能才没有那么明显。
回想书的内容,依然是读不够的感觉,最后重读作者的前言部分,在他对中国农民社会的分析中突然理解了之前在书中几个片段的描述,比如计划生育那个婆婆的哀求以及叶书记想尽办法地尽量不违背上级指令的情况下保护那些孕妇不都被迫做手术;叶书记为其父亲修造体面的坟墓;农村姓氏宗族仪式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等。许多风俗民情的描写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农村是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也因此无论是亲历者,访谈者,读者在读这样的书籍时都是有感情的,也会很容易地陷进去,这大概便是人类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因为记录中很有生命体验的温度。
这样看来依然是读不完的感觉,还想从头再读一遍,我想每次读也总是跳不出陷进去的思维。而让我好奇的还有书中的问题设置,一直很想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却似乎一直都还是一堆问题。提纲的微妙境界便在于此吧!
我想读完一个一个的林村,我们对于农村,农民,农业,历史,时代,社会以及自己的理解都会有不同,也更有温度。
弗里德曼说:“已经集中起来的权力不会由于创造它的那些人的良好愿望而变为无害。”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个中国乡村都有一个“叶书记”,更不能期待这个体系不同权力层次上的“李书记”或“张书记”,根本的变革是寻求整个制度的改善以及每个个体的理性与人性的觉醒。
林村的故事讲述了林村的某种幸运,却折射着更多更大的不幸。我们注目这份不幸中的些许幸运,是希望从中发现一条通向真正幸福的道路。

黄树民,男,1945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广东潮州市。1967年获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1773年黄树民荣获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1977年荣获密歇根州立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讲师,1977年至1982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1982年至1987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副教授,1987年任同系人类学教授,2001年至2005年任爱荷华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2006年被特聘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
著作《林村的故事》
简介 田野调查,可以写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正如写历史如小说的《万历十五年》。也正如《万历十五年》独独黄仁宇做得,一则他是华人,所以不隔,二则他是外籍,所以不著,这田野故事惟黄树民做得,因他有他者的眼光兼此岸的关怀。
故事情节
林村是中国的蒙塔尤--法国人勒华拉杜里专心写他的1294-1324年间的蒙塔尤,一本专著,成了畅销书,一个小山村,成了旅游点。林村却不必作景点看,只须看它是中国的代名词就行。
这本书以林村支书叶文德的生活历程为经,以30年的社会变迁为纬,描绘了一个人、一个村庄和一个国家的成长史、变迁史和发展史,它的文本是"书写文化"的阐述方式,它的情结是对人性怀抱了乐观的期待,所以受到学界广泛好评,被欧美一些大学当作必读参考书,认为是了解1949年以降中国农村生活的入门书。
历史往事
1930年,《上海小志序》,胡适写道:"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蒋春暄,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这些日常生活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历史一道,担承了共同的记忆,是并行不悖的双轨,引着我们日日新 。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杨肸子《为难的反义词一个村庄里的世界-梁漱溟乡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