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秀UID
杨肸子

什么是祭日一个普通黄埔军人的家国情怀-静逸书屋

一个普通黄埔军人的家国情怀-静逸书屋
读历史解历史鉴历史
今年是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省黄埔同学会做了大量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工作。黄埔先辈们的奉献精神,今天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精神境界的源泉之一。今天“静逸书屋”以此文来管中窥豹地认识一位普通抗战时期的黄埔军人,他是怎样做到家国情怀呢。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是在孙中山先生倡导下,联合中国共产党,又在苏俄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于广州黄埔岛建立的一座革命军事学校。她旨在推翻当时的军阀割据、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一个社会进步、国家民主、人民富强的崭新中国。为此黄埔军校师生经历了艰苦的北伐战争,最终在1927年5月于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自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以此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不成想日本帝国主义终于按捺不住侵华的野心,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今天说得主人公故事就是发生在此时。
(一)立志报国
民国六年八月(1917年),安徽滁县北门外汤家湾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快五十出头的汤兆弼总算老年生下了他的独子,按照族谱为他取名汤锡銮。小锡銮出生时汤兆弼家里那时已经只剩有田地80余亩了,父亲虽拥有这些土地,但他是个读书人,并为在乡里耕读,而是在县城里开了个米坊经商为计。八岁那年汤锡銮父亲去世,而两个姐姐早已出嫁,五十多岁不识字的母亲杨氏顿时失去家庭支柱,只有依靠乡里80亩租金带着他生活。也就是这年母亲送小锡銮开始进入乡里私塾读书。1924年乡下闹土匪,只得母子俩搬进城里米坊去住,并在城里继续读私塾。
民国二十年(1931年)锡銮考入“滁县中学”。由于母亲不善打理经营,锡銮也小,家庭经济每况日下,但锡銮倒是继承父亲爱读书的基因,在他19岁那年(1936年)锡考入滁县专区农林讲习所学习园艺。半年结业后分到滁县森林实业,在苍松翠柏、绿郁葱葱的著名琅琊山“醉翁亭”实习。当时这里只有3人,一个主任带着另一个和他一样的实习生在这里工作。

图一,1935年拍摄的滁县醉翁亭正门(上图)。1936年汤锡銮从农林讲习所毕业后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居住并实习。
一年后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滁县做为首都南京的北大门加之上海“淞沪会战”的撤退日照钢铁厂吧,重点防御撤至首都南京滁县。当时有中国空军军用机场一所,负责南京北部空防。苏联志愿航空队战机基本于此停驻。桂军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三个军主力也集结在滁县、蚌埠、寿县这一三角地带准备迎击南北夹击的日军。大量由首都撤退过江的军队、百姓、物资经津浦线转陇海线必经由此而过。由此日军的空袭及空战时常发生。滁县地区的车站、码头、县城、各军事工事遭到猛烈轰炸,军民死伤剧增。

图二,1937年秋,县城遭到轰炸后,被炸死的居民横尸街头。
12月13日,南京失守消息传到滁县,大量由首都渡江撤下的作战国军残余部队匆匆到达滁县,重新编队登车后撤。此时日军已经攻到扬州正与中国守军激烈对抗。“醉翁亭”园林场也早已关门避难,汤锡銮他们只得解散,他自己回到县城母亲身边。但日军的空袭几乎更加频繁,滁县火车站被炸得最厉害,每袭必炸。
此时20岁的知识青年汤锡銮心潮澎湃,从报纸、宣传上看到国家遭到如此侵略凌辱,人民的财产生命损失殆尽,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油然而生。正苦于自己一腔热血无法报效国家之时,他曾经求读过的“滁县中学”童子军安徽省教练总团长---徐康民在滁县街头号召知识青年投身抗战,希望随他继续抗日的青年到内地去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这一召集就有近千名滁城学生报名,但徐康民只选择高中生,因小学、初中生身体体力尚不能长距离行走,所以不能随行。汤锡銮立刻和曾经的同学候洪涛、葛朴、尹斌康等结伴报名,即刻加入徐康民的抗日团队准备北上。12月16日左右,徐康民召集了一百多名高中学生后,按照童子军野外行军装束,打点行装全部步行由北门离开了滁县。行走了50多公里时,在公路上与从南京浦口撤下的胡宗南第一军相遇。军团长胡宗南从汽车上下来问这百十来个青年准备何去。徐康民见是胡长官,战前大家都是认识的。就告知准备带他们投身抗日去,只是苦于没有经费和目的地,就先离开即将沦陷的滁县再说。胡宗南看到这批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不由心生敬佩,想到最近刚向中央报请成立中央军校第15期分校需要生源的事,就回徐康民:“徐总队长,国家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您能召集到更多抗日青年,经费问题我们来解决。现在这100来人就开始随我们行动,不知您意下如何?”,徐康民和各同学听后都欢欣鼓舞地答应愿跟随胡将军抗日。胡宗南接着说:“既然大家愿意打鬼子,为我们死去的同胞报仇雪恨,为以后收复失地在所不惜,我很是高兴。为了便于和军队行动,下面就把你们编成‘第一军随军战地服务团’,徐总队长,你现在就是他们的团长,可以到政训处去报到了!”。 就这样徐康民带领他的“第一军战地服务团”一路随军步行千里后到达河南信阳,沿途陆续又召集了1500多热血抗日青年雷打雪,坐上军用火车奔赴西安。而就在汤锡銮他们走后的第4天,中国守军经过抵抗后,也全线由滁县地区向淮河以西寿县撤退。
图三,三十年代时中国童子军。抗战前中华童子军总会在南京,总会长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图四,徐康民(1892--1950)江苏苏州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国民党员,与徐悲鸿交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抗战前,曾担任过安徽省教育厅督学、滁县中学校长、省童子军总领队长。南京沦陷后又带领安徽1500多青年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5期西安七分校”,自己任该期分校第二总队特科大队女生队队长。后任卫立煌第一战区司令部少将参谋。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政府还都南京,创办了“浦口六艺中学”,以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艺而命名。1950年因办校操劳过度因病去世。

图五,日军第十三师团于1937年12月20日上午十时占领滁县县城,此为日军先头部队由城外开进南城门时拍摄。
(二)考取军校
汤锡銮等一行青年于1938年初由信阳到达陕西凤翔县,此时已经经过一路上考试(2次)合格,被编入由蒋介石任校长、胡宗南任主任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排序为“中央陆官校第15期第二总队、第四大队、第六中队,步兵科”。总队长罗历戎(黄埔二期毕业),大队长杲春湧(黄埔五期毕业),中队长汪衡平(黄埔10期毕业)。开始了正式的军事培训。
图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七分校校区大门。约1939年拍摄。
图七,抗战中期胡宗南主任在“西安7分校”时留影。

图八,汤锡銮编入的七分校第15期第二总队少将总队长罗历戎将军。
由于是抗战初期经历了几次重大战役,国家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生活倍感艰辛与困难,此时军校的条件远不如抗战前南京军校时期了。刚到时汤锡銮他们第二总队连校舍都缺失,只有借驻凤翔文庙,有的还只能自己挖窑洞,拆城墙砖盖房屋才能解决居住问题。军装也只能领到的是前期军校生留下的旧呢子军服一套,旧深筒黑色皮鞋一双,铜制洗脸盆一个,各人领到圆形搪瓷蓝底白字领章一副,上写“军校”与“学生”。步兵武器为“中正式79步枪”一支、79子弹200发(训练时发),每班队配“捷克式”轻机枪1挺。伙食一日三餐,以小米粥、面条、白菜、土豆、豆芽为主,一星期才吃一次荤菜,军校此时非常条件艰苦。但政治思想倒是没有放松,所到学员全部都要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才可成为正式军校生。汤锡銮政治身份就是在此时成为国民党党员的。
图九,没有房子的军校学员只有挖窑洞居住。此为当时的七分校军校学员居住窑洞情景。

图十,至今天当年的七分校窑洞还有留存,此为西安王曲镇七分校学员当年居住的窑洞。

图十一,当年西安七分校学员。领章为中央军校标准圆形。
军事训练是艰苦的。入伍期三个月德式制式操练极为严格,正步走、卧倒各动作必须到位,否则要遭到区队长的体罚。一次在寒冷冬季训练时,区队长一声口令“开不走”,全体班员一直往前,直到前面一水塘时也不能停步。大家一直走到齐腰深水时,区队长才喊“立定!向后转”。在大西北这样寒冷的冬天,个个学员都冻得瑟瑟发抖斯维特兰娜。战争哪有舒适可谈七步蛇,况且他们很快就要进入各部队,有的直接就得进入第一线作战,此时不严格,战场是无法适应的。接下来就是经历野战、筑城、防毒、战术等各式训练来达到一个标准军人的素养。

图十二,西安七分校步兵科学员正在野训。
经过一年半严格军训,到1939年9月,汤锡銮他们终于毕业了。全体整装由凤翔坐火车到达西安王曲镇七分校总部接受蒋委员长及胡宗南主任亲自训话,大操场上,15期7分校两千多男女学员精神抖擞,挺胸拔背肃穆地静听蒋委员长对同学们的毕业训导。最后每人配发象征军校名誉的“中正剑”一枚,斜别在左跨下,又将毕业纪念章佩戴于胸前。学员们个个威武神气,精神焕发。两天后同学们互相道别奔赴各自的抗日前线。

图十三,15期中央军校毕业纪念胸章树上春树。第15期留存今天物件很少。

图十四,中央军校第西安分校第15期“中正剑”。想象当年汤锡銮就是佩戴者它走向抗敌前线的.
(三)参加抗战
汤锡銮是被分配到豫鄂皖省李宗仁的第五战区第30军31师补充团任团部实习副官,此时师长乜子彬,团长王郁彬都是参加过1938年春台儿庄战斗的旅长、团长。国军补充团就是将各“师管区”运送到作战部队的新兵集训军事团级单位,以负责训练新兵合格后,发放到各营连基层部队中去参加战斗。1939年汤锡銮刚到31师不久,就赶上了年底国军的“冬季对日攻势”。1940年6月又随部队参加了“枣宜会战”。至1940年底,31师一直转战在豫南桐柏地区。
1941年1月下旬,日军知晓河南舞阳是中国军队第一、第五战区各对日作战部队的修整地,随即发起了旨在歼灭中国主力部队的“豫南会战”。日本军以第三、四、十七师团主力三万余人,炮百余门、战车80多辆,在空军配合下分三路由河南省泌阳、汝南、正阳、上蔡地区由南向北,目标直指舞阳而来。国军为避免正面对抗强敌,不陷入阵地胶着战,主动让开主道向四周迂回袭击敌军,故而敌军攻击速度极快,不日就打到舞阳外围。汤锡銮所在第31师及各友军部队立刻由舞阳撤出。31师负责在南阳、赊旗镇(今社旗镇)、方城一线构筑阵地阻敌前进。31师补充团即奉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命令,以赊旗镇以北10公里处的劵桥镇,依托唐河西岸赶筑工事,随时迎击由东北而来的日军部队。此时的汤锡銮已经分发到补充团1营3连正式担任少尉排长。
1941年2月2日,他们刚构筑及伪装好工事,约一千敌人就由方城方向西扑而来,查敌军番号是来自日本名古屋的第三师团一部(该师团此时是留在中国战场甲级师团之一,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日本大本营给予他的终极任务就是要占领重庆,师团长为高桥多贺二中将)亦凡书库。该部敌人很有作战经验,他们看见唐河以西安静异常并没有立刻渡河,而是先用炮火对着他们认为的可疑建筑一顿猛轰,炮火击中沿河村庄燃起熊熊烈火,补充团知晓敌人这是试探,即使冒着牺牲也不盲放一枪,静静地在工事里隐蔽不出。炮击后敌人看看没有任何动静,这才开始渡河。山本一木此时补充团沿河阵地中各连队,待敌人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轻重机枪、步枪、迫击炮手榴弹向渡河日军猛烈开火,敌人遭此突然袭击,又于河中行动不利,犹如靶子纷纷中弹倒入河中。在对岸掩护过河的日军炮兵同时也开始还击。经过1个多小时激战,互相僵持不下之时,从敌人后背我预先埋伏的补充团一营及59军38师一个团也慢慢包抄过来。日军见天色也逐渐黑下来,搞不清中国军队实力,只得另寻他路撤退。此伏击战日军遗弃战死者尸体百余。我补充团伤亡70多人。整个“豫南会战”我军消耗日军9000余人,成为抗战中正面22场战役之一,战役后汤锡銮擢升中尉军衔,回团部担任王郁彬团长的副官。

图十五审判艾弗森,抗战时沿河迎敌的国军“马克沁重机枪”阵地。
图十六,1941年初,“豫南会战”时,第31师补充团配合友军作战的历史档案。(蒋)委座对此次“豫南会战”日寇在29军、30军地域四处流窜如入无人之境,非常震怒!要求30军(31师为其所辖)配合第29军围歼这些敌人,并逐步解决正面之敌,不得再出差池,切要切要!
1942年31师补充团开始整训,整团划归“安徽阜阳师管区”。王郁彬所部全体到达阜阳。就在此地汤锡銮遇到了“师管区”补充第一团中校团附杨炎(字耘初)。他是汤锡銮的舅舅,早年投考黄埔军校第8期。此时舅甥能同在一个抗战阵营一时传为佳话。

图十七,汤锡銮舅舅杨耘初。

图十八,1939年3月,乜子彬(1902—1952)担任第31师师长。河北景县人。曾为第31师93旅旅长。参加了“徐州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鄂西会战”等大型正面抗战胡维纳。1952年因咽喉癌于台湾去世。

图十九,国军第31师补充团团长王郁彬(1900年生,河南封丘人,国军陆军炮兵上校),一直是汤锡銮的顶头上司。
(4)回乡探母
1943年初,汤锡銮突然接到家乡族人来部队报信告知他老母亲病重。母亲说儿子6年前出去当兵一直未见,如果再不见一面也就没有了机会。此时汤锡銮已经不属于前线部队了,就将此事告知补充团王郁彬团长说母亲病重思儿,唯恐来日无多,恳请放其假日回家省亲。王团长知情后立马批准,由此汤锡銮立刻换装收拾行李南下回乡。
家乡滁县这时已经为日伪统治,自己也没有身份证明,只得委托在鬼子那里做事的家人打掩护,躲藏汤家湾乡里。74岁的老母亲见儿泪如泉涌,六年来战火纷飞,无一日不担心自己48岁时好不容易才生养的唯一儿子会命丧战场!汤锡銮自民国26年底投身抗战,6年无法回家,他怎能不日思梦想家乡的老母亲呢。锡銮8岁丧父,姐姐早嫁,就是自己的母亲省吃俭用,顶着家族里一些人的嫌弃白眼将他养大成人,此时老母垂矣,时日不多,心酸泪湧,母子抱头痛哭!
母亲心疼儿子之情世界皆同。锡銮此时还是单身,母亲希望自己活着时能看到儿子有个照应,就委托他人为其介绍县城东大街茶叶铺李家三女儿李荷芝。汤锡銮尊母命,李荷芝当时也24岁了,曾就读南京汇文女中及中意合资的“蚕桑学校”,在家中精明能干,由于战争爆发才避难滁县。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刻,没有婆家也是问题,她看看锡銮人蛮好,有文化,少语稳重善良仁孝,随即同意了这门亲事。但要在家乡举办婚礼动静太大,毕竟汤锡銮还是国军中的抗日军人。结果汤锡銮族孙---汤应龙在南京汪伪宪兵队当团长,大家就说不如到日本人眼皮底下结婚反而安全。就这样在很少的家人陪同下,汤锡銮选择了在1943年7月7日抗战爆发6周年之际,在汤应龙的接应下到达了南京慧园街当时民国第二大饭店“吴宫饭店”举行结婚仪式。据后来其妻子李荷芝回忆,婚礼极其简单“去时佩珉(大家都喊他字号)穿得是白色邹巴巴的旧大褂,到了饭店才换了礼服。那天由于是抗战爆发6周年,南京城全城警戒。佩珉没‘良民证’,是汤应龙开宪兵团小汽车,从水西门进城的。日本人见车上有黑色‘警备’三角旗就立正放行。第二天我们就回滁县乡下,毕竟南京久留也是危险的。当时要是给鬼子知道他是‘支那军’那是要杀头的。”

图二十,1943年7月7日,汤锡銮、李荷芝(1919—2014年)在沦陷中的南京慧园街“吴宫饭店”拍下了他们第一张合影。从此他们一直共同生活到1989年汤锡銮去世。夫妻二人在一起不论富贵和贫穷,乃至在解放后经历的那些危及生命的政治迫害,都没有改变他们整整46春秋的爱情许诺。
回到乡里因母亲人缘极好,锡銮也是平易近人,对自家佃户犹如家人一般,所以大家都自觉地保守着他的身份。婚后的生活夫妻二人可谓比翼双飞,锡銮敬重妻子,妻子李荷芝为他出面应付家中一切杂事篆体字查询。由于此时汤锡銮还是国军,又在沦陷区,不能出任何惹麻烦。一次滁县一队日军工兵到汤家湾锡銮家竹园砍伐毛竹拉去做工事,城里的族人提早报信过来。李荷芝学过日语,能简单用日语交流,鬼子来了都是妻子招呼他们,又递烟又倒茶,而将锡銮藏于里屋不让出来。鬼子拖了两卡车毛竹走时,丢下两条日本造的“日光牌”肥皂做为付资,李荷芝笑纳着送鬼子出了汤家湾后,才叫锡銮出来。这件事后锡銮对妻子的机智灵敏更加赞赏!
此时老母亲杨氏膀子上长得肿瘤已经溃烂不便行走。锡銮每日就抽时间躺在母亲的身边为她读书解闷,母亲想要什么,儿子都设法满足她,无时不刻不在尽自己的孝道。一次妻子看中一件皮袍子很是漂亮大气,就缠着锡銮要买。锡銮说“什么东西你要,只要我能办到的都没问题,唯独此事不行。因为妈妈没有穿过这样的袍子,所以你至少在她没离世之前我是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锡銮说得很坚定,可见对母亲的恩情有多深。直到母亲不久去世后,李荷芝才如愿穿上了丈夫为她买的皮袍子。在母亲最后几个月里,乡间医疗跟不上,又是战争期间,药品很难维系。老人家胳膊上的肿瘤溃烂生蛆腐味难闻,锡銮不顾气味的恶心,用金属镊子仔细地一条条将其拔出,再生再拔。母亲走后,1944年初妻子李菏芝已有身孕,但部队假期已满,锡銮决然离开了心爱的妻子重新踏上抗日征程。
抗战胜利后妻子终于得以带着他们的大女儿找到了锡銮的部队,就此成为随军家属,一直到在内战撤退中被俘,一家人都没有再分开过。

图二十一,汤锡銮妻子及长女于四十年代末
(5)忠孝两全
一个普通的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将生死置之度外投身救国救民的抗战大业,是何等觉悟。按照当年国民政府兵役法常备兵役第27条之规定“高中及同等以上学历、国家委任官员、小学教师、家庭独子、出家人、侨居国外(三年者)都可免除常备兵役转服国民兵役”什么是祭日,也就说国家战争不是打到没人上战场时,汤锡銮做为独子完全可以按照法律不去战场送死。但他没有这样考虑,毅然放弃屈辱之生,而准备光明之死,这就是被中国人视为的忠诚!母亲病危,在军情稳定时冒死穿越敌占区回到母亲身边,日夜值守,为不久人世的母亲能得以安慰而去,这视为仁孝。我国自古忠孝视为君子修生建德、考察出仕之根本,但自古难两全。正如汤锡銮1939年军校毕业时蒋校长训示的那样“今天的忠不是要你们忠于哪个一个人,我们有国家能不能忠于国家呢?我们做一件事,能不能忠于这件事而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呢?即使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呢,这便是忠。所以古人讲忠字拖到极点就是一个死字。今日没有皇帝了,就可以不讲忠字了吗?就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事了吗?这是大错的!道德的败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今天你们去效忠于四万万同胞,要比效忠哪一个人的道德来得更高尚,所以忠,我希望诸君以此理解为要”。忠以国家为重卢凯悦,他按照委员长的训示做到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世代相传。即使在尽忠之时,人性驱使的心里也无时不刻地在远方寄托那份行孝之心,而不忘报恩之情,他也做到了。他不过是八十前千百万普通抗战军人中的一份子,他的所作所为让后人之所以能去敬重,究其缘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所引领。一个有忠孝思想的读书人、有志者、爱国人士未有脱离此道德规范之列。今天历史虽远去百年,但中华民族的忠孝之道怎可断于吾辈之手?故而先辈们的这些光辉足迹至今日也是光彩夺目的。
以上的这位故事主人公,他就是永远值得我怀念的外祖父---汤锡銮!吾谨以此文纪念他老人家诞辰冥寿101岁!
图二十二,1946年3月国民党第十四绥靖公署“安徽阜颖师管区补充第一团”调查本团就读中央军校官佐名单。右一为汤锡銮舅舅杨耘初,南京中央军校本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右二为外公汤锡銮,中央军校七分校第15期步兵科毕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料金有贞。

图二十三,外公汤锡銮三十岁左右拍摄
图二十四,汤锡銮一家三口解放后东躲西藏更名换姓才躲过“镇反”的抓捕,但最终还是迫于压力,主动向新政权坦白自己的旧军人身份。随即在1959年被新政府定性为"反革命骨干中坚分子"遭到不公平迫害,这是他向当时南京市军管会交代历史时写得自传中,他参加国民党、中央军校及抗日的部分。
图二十五,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台湾地区行政部门经审核后为汤锡銮颁发的“中华民国抗战胜利纪念章证明书”及胜利纪念章驸马圈。
图二十六,笔者少年时(1982年初春)在南京明孝陵与外公汤锡銮、外婆李荷芝及弟弟的合影。后排左一为笔者。
图二十七,汤锡銮1937年底参加胡宗南“第一军随军战地服务团”的同学之一尹斌康老人(2014年初去世),他也是中央军校西安7分校15期毕业。老人生前尚能记得汤锡銮是他们随团大哥。

图二十八,1937年12月与汤锡銮另一军校15期西安七分校的同学候洪涛(1918年——2016年)老人,此为军校毕业后他分配到国军第七师抗战时留影。
图二十八,2016年4月,经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同仁黄士忠先生热诚引见(候洪涛女婿),我们得以在江苏盱眙候洪涛老人生前的家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望了候老,几个月后候洪涛老兵故去。
(完)
码字很辛苦,转载请注明来自杨肸子《什么是祭日一个普通黄埔军人的家国情怀-静逸书屋》